IGF现场 作者摄
2025年的夏天如火如荼,全球数字治理的变革也在同一股热浪中迅速升温。
8月29日,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二十年审议进程(WSIS+20)发布了成果文件“零号草案”(Zero Draft),提出将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设为联合国常设机制。IGF是联合国框架下全球多利益相关方讨论与互联网有关政策问题的平台。IGF或将成为常设机制不仅彰显了IGF在全球数字治理中的长期制度地位,也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数字未来正迎来新的拐点。
此前,6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作为一名研究数字政策与互联网治理的学者赴挪威利勒斯特罗姆参加IGF。2025年恰逢IGF举办20周年,这既是对过去二十年来联合国推动多利益相关方互联网治理机制的全面回顾,也是对未来数字治理路径的前瞻性规划。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在会场交织,让我真切感受到全球数字治理的拐点正在到来。
IGF二十年任重道远,或将迎来新机制
IGF(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也就是互联网治理论坛,是联合国框架下全球多利益相关方讨论与互联网有关政策问题的平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200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并在2005年《信息社会突尼斯议程》正式得到确认。
6月24日在挪威利勒斯特伦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上拍摄的研讨会现场。新华社图
按照授权,IGF肩负12项关键职责,包括:讨论与互联网治理关键要素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促进互联网的可持续性、稳健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发展;加强利益相关方对当前以及未来互联网治理机制的参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持续促进和评估WSIS原则在互联网治理进程中的体现等。
作为依据WSIS决议启动的论坛,IGF并非一个常设机制或组织,其运行和举办需要得到联合国官方的授权。从这个视角看,这个论坛从一开始就未被赋予决策权,存在“先天缺陷”。但是多年来,它作为一个“多方模式”嵌入到联合国多边机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不排斥任何利益相关方,不回避争议问题,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最初,联合国设定IGF任务期限为5年,即从2006年至2010年举办五届,并分别在2010(延长5年)和2015年(延长1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获得再授权。2024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球数字契约》明确其为“讨论互联网治理问题的主要多利益相关方平台”。
2025年下半年,联合国将审查“WSIS+20”成果的实施进展,并在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上决定是否延长IGF的授权期限。因此,今年在挪威的会议也是讨论IGF在授权期结束后是否再举办的重要契机。有关IGF机制授权和改革的议题成为了会上讨论最热烈的议题之一。
一方面,有关IGF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像IGF这样的多利益相关方平台应该得到维护和加强,同时,国际社会应避免联合国系统内职责重叠或碎片化,建立完善IGF与WSIS、GDC(《全球数字契约》)之间的整合与协调机制。这一点在8月29日WSIS+20发布成果文件“零号草案”文件中也有体现。草案重申了建设以人为本、包容且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目标,正式决定将IGF设为联合国常设论坛,赋予其永久地位;并要求联合国信息社会工作组(UNGIS)制定联合路线图,将IGF纳入WSIS和GDC的框架之中。尽管草案还要经过磋商,但明确提出将IGF定位为常态化机制具有里程碑意义。
另一方面,经过20年的发展,IGF的讨论议题已经不仅仅聚焦于互联网治理,而是转向更广泛的数字治理,也出现了一些IGF是否应该改名的讨论。不过,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应该延续原有的论坛名字,原因有二:一是尽管过去二十年技术变革和新问题层出不穷,突尼斯会议上通过的“广义”互联网治理定义仍然适用;二是打造既有品牌,让这个持续二十年的IGF论坛焕发新生命力。
会议聚焦数字治理,人工智能成为最热议题
2025年的IGF聚焦于落实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和迎接“WSIS+20”进程,共举办了250多场活动,汇聚了来自各国政府、民间社会、私营部门、技术社群、学术界和国际组织的10000多名代表。
在主题设置上,挪威会议围绕“共建数字治理”设有四个子议题,分别为数字信任与韧性、可持续与负责任的创新、普遍接入与数字权利、数字合作。虽然短短六天不足以给出所有答案,但在现场,我能真切感受到一种共识正在形成:无论是人工智能、数字权利,还是全球南方的数字鸿沟,大家都渴望通过对话找到合作的路径。
就具体讨论来看,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与人工智能新技术密切关联。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GPT效应”持续提升,其在严苛比较基准测试中的性能持续提升,大模型、智能体、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于2025年初推出的DeekSeek-R1等推理大模型,正在引领全球技术普惠化浪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安全、伦理、公平、隐私保护方面的挑战日益凸显,全球范围内围绕人工智能规则制定与权力重构的博弈持续加剧。
IGF上分享人工智能的议题非常多,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一是人工智能新型风险及其治理;二是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三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有些论坛的观点颇具启发性,比如在面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挑战时,那些懂得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的人将会供不应求,而那些缺乏培训或工具的人则有可能被淘汰;针对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有专家提出将环境素养和绿色人工智能原则纳入人工智能课程;在对开源人工智能的讨论中,一些研究者从绿色治理的视角提出,开源人工智能可以显著减少重复、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时促进全球合作。
6月24日,在挪威利勒斯特伦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上,与会者在企业和机构展台参观。新华社图
会场上,我们也听到了许多中国声音。比如,中国互联网协会(ISC)和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信息与通信技术专委会(CCIT)联合主办了“人工智能创新:负责任的发展和道德要求”研讨会;中国IGF主办了“中国IGF奥斯陆之夜”;清华大学主办了“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公共与私营部门的角色”闪电演讲,等等。
我参加的其中一个开放论坛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际合作局主办的“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生态”。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所长戴丽娜研究员分享了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方面的实践。无论是“模速空间”的大模型社区,还是地方立法对AI发展的引导以及打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样的国际平台,都展示了这座城市在创新与规范并重的道路上积累的经验。
看着台下来自不同国家的与会者认真记录、频频点头,我深切感受到:上海的实践,已不仅是地方经验,更有可能为全球治理提供参考。未来,我们期待上海能与WSIS、IGF这样的国际机制进行深入互动,助力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的方向发展。
时空延展,峡湾带来新感受
或许有人会觉得,联合国的会议离普通人很遥远。但事实恰恰相反。IGF是一个由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等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论坛。任何对互联网治理、数字治理等议题感兴趣的人均可代表所在的社群进行报名,经主办方审核后可正式参与。正如我在会场上看到的,不仅有专家学者,还有青少年,甚至有带着孩子一起来参会的家长。大家的共同点是关心互联网的未来。
而在闭会期间,IGF的工作依然继续,通过动态联盟、最佳实践论坛、政策网络等形式,全球的声音被汇聚起来,推动新的共识与合作。更重要的是,IGF采用创新、开放、透明、敏捷的合作方式,每年的成果和资料都在官网上公开,我们每个人都能去阅读、去参与。
当然,除了会议本身,IGF也提供了一个切身了解主办国的机会。我参加IGF的次数并不多,也算是一个“newcomer”。来挪威之前,我参加过前两届在日本(2022)、沙特(2023)举办的IGF。日本京都有序的会议组织、参会者通往会场的地铁线免费、紧锣密鼓的议程安排让人印象深刻;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会议中心的金碧辉煌、“2030愿景”计划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利雅得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的“含中率”,让我们看到这个略显神秘的国度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加速前行。
而到了挪威,今年的主办地分别设在奥斯陆(举办活动仪式)和利勒斯特罗姆(会议主会场)。利勒斯特罗姆这个距离首都奥斯陆仅有二十多公里的小城,以宁静和宜居闻名,如今却因为承办IGF二十周年而成为全球数字治理的焦点。六天的短暂停留,靠近北极圈的夏季凉爽气候,让人精神倍增;街角随处可见的电动共享滑板车践行着绿色数字生活理念;而晚上九点街头仍然如同白昼,更让我觉得时空被延展。恰逢六月为挪威“骄傲月”(Pride Month),奥斯陆街头到处飘扬着彩虹旗、随处可见彩虹路,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这个国家对多元包容价值的支持。
奥斯陆街景 作者摄
让我久久难忘的,是开幕式前夜在奥斯陆市政厅的欢迎招待会。那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地,四壁布满巨幅壁画,讲述着挪威的历史与社会生活。当联合国副秘书长和挪威官员在这里谈论数字治理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议题,和过去人类追求和平、公正、平等的努力,其实是同一条延续的脉络。数字治理并不是抽象的“高大上”议题,而是关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无论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还是数字鸿沟带来的挑战,最终都会影响你我。我们追求的是作为“人的存在”,我们希望技术朝着“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发展。从利勒斯特罗姆出发,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论坛的20周年,而是给不确定的全球数字治理未来带来了更多确定性。
奥斯陆市政厅 作者摄
南京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