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笔者收治一位“双胎妊娠剧吐伴酮症”患者,通过精心诊治,仅服一剂中药,便收到了“止吐保胎”的预期效果。现将诊治全程总结记录供同道参考。
黄某,女,25岁,2024年8月24日初诊。主诉:双胎妊娠剧吐近2月。患者孕后剧吐,7月7日因“停经2月,恶心、呕吐4天”入住市级医院,住院4天。出院诊断:妊娠剧吐伴酮症、双胎妊娠。出院时呕吐稍缓。7月19日加重,复住前院5天。出院诊断同前。由于剧吐依旧,7月27日转上级医院,以“停经80天,恶心、呕吐1月余,加重3天”入院,住院7天。出院诊断:妊娠剧吐伴酸中毒、双胎妊娠、急性支气管炎。出院时仍剧吐,治疗收效甚微。8月9日再转上级妇幼保健院,住院6天。出院诊断:妊娠剧吐、双胎妊娠、低钾血症。出院时剧吐未减。8月19日又回市妇产医院,住院6天。出院诊断同上,仍吐不止,医生恐胎难保,建议再转上级医院诊治。患者无计可施,寻中医一试。刻下症:头晕眼花,口干唇燥,稍进水、食即吐,吐时微汗,善太息,全身乏力,行走不稳,腰腹隐痛,便秘,大便3~4日一次,尿黄量少。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细数微涩。
西医诊断:妊娠剧吐伴酮症,低钾血症。
中医诊断:妊娠恶阻重症(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逆,气阴两亏),痿证。
方用自拟止吐保胎汤:柴胡30g,法半夏20g,晒人参(冲)50g,甘草6g,黄芩20g,大枣10g,竹茹30g,黄栀子30g,麦冬30g,五味子20g,黄连10g,壳砂仁(冲)20g,白术30g,茯苓10g,枸杞子50g,山茱萸50g,桑椹50g,菟丝子30g,1剂。
煎法:水没过药材,首次7cm,余次5cm,水沸后调至小火再煎20分钟,如法连煎4次,混合服用。
服法:从5ml~200ml,少量频服,不吐则渐加量,待一次达100ml,再按2~3小时1次常规服用。
饮食:可用糯米熬粥少量频进,以达健脾益胃生津之目的。
心理疏导:嘱患者调好心态,相信中医能快速止吐,保胎安母康。吐止后,加强营养,适度锻炼,按时作息,定能顺产双胎。
8月31日二诊。患者自述依法服药次日未吐,第三天服150ml,因药量偏多微吐,后进食复常,头晕眼花已减八成,精神转好,行走已稳,余症悉减。效不更方,继一诊原方1剂。
近日随访,自服完二诊药后无恙,已于上月顺产龙凤宝宝。
按 患者病重势危,若吐不速止,必有胎殒之险。自拟止吐保胎汤。方由小柴胡汤加竹茹、黄栀子、麦冬、五味子10味药(专治顽固性呕吐)组成,以其清热泻火、燥湿化痰、升降气机、和胃止呕、益气生津、清心除烦之功取效。人参重剂为君,大补元气,生津益血,有“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本草经疏》)之功;合麦冬、五味子能增养阴生津、复脉固脱之力;合甘草、大枣能强补气益血之效。柴胡、法半夏退热解郁、化痰消痞、升降气机、和胃止呕并消太息。黄栀子、竹茹泻火除烦、利湿化痰,助柴胡、半夏以止吐。黄芩能清胞宫之热,“使火退则胎安”(《本草便读》)。因此吐为阴虚所致,故生姜辛温不可用,甘草令中满宜量少,半夏虽入禁歌,但量轻可用无妨。此外,黄连苦寒,能泄一切有余之湿火,可增竹茹、黄栀子止吐之功。白术、茯苓(因利水量宜轻)健脾益气能强人参、甘草补气益血之效。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能使“精血充则目可明,渴可止,筋骨坚利,虚劳等证悉除”(《本草便读》)。桑椹归心、肝、肾经,专补肝肾不足、阴血亏虚。山茱萸归肝、肾经,为平补肝肾之要药,其在阴则能使阴谐而阳不僭,在阳则能使阳秘而阴不耗。菟丝子归肝、肾、脾经,为补益肝肾之良药,专“治肝肾不足,胎元不固之胎动不安”(《医学衷中参西录》)。重剂枸杞子、山茱萸、桑椹、菟丝子入心、肝、脾、肾,可填精补气、调和阴阳,以合力保胎。砂仁既能化湿开胃以止吐,又能温脾理气以保胎。另其病机之瘀,待热退吐止,气血充裕则瘀自和。纵观方药,既各施己职,又聚力止吐保胎,大方重剂,首剂而收覆杯之效。(杨仁坤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绥阳杨仁坤中医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南京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