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中医崔维,有幸师承全国名老中医李发枝教授。跟随恩师学习多年,他在中医领域的深厚造诣与独到见解,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于胆囊息肉的诊疗思路,至今令我钦佩不已。 恩师李发枝教授常教导我,胆囊息肉虽病位在胆,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紧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肝胆相表里,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致胆汁排泄不畅;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生,聚而成痰;肾虚则气化失司,影响脏腑功能协调,痰瘀互结,最终形成胆囊息肉。只有让肝、脾、肾三脏功能恢复协调,使气机条达、痰瘀得化,息肉才有消除之机。 恩师传授给我的方剂,是他多年临床经验的结晶,经过众多患者验证,疗效显著。其组成如下: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枳实、白芍、郁金、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浙贝母、生牡蛎、乌梅、僵蚕。 在临床实践中,我运用此方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其中,患者林某,女,37岁,因体检发现胆囊息肉2年前来就诊。初诊时,她常感右上腹隐痛,胀满不适,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伴有口苦、咽干,纳差,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B超检查显示:胆囊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最大约0.8cm×0.6cm。 我判断该患者属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于是,以上方方剂为基础进行加减。 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肝利胆;法半夏、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恢复运化功能;枳实、白芍行气止痛,调理气机;郁金活血行气,利胆解郁;金钱草、海金沙清热利湿,利胆排石;鸡内金消食化积,化坚消石;浙贝母、生牡蛎化痰软坚,消散息肉。乌梅味酸,能敛肝柔肝,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调畅肝气;僵蚕咸辛性平,化痰散结之力颇佳,与浙贝母、生牡蛎协同,增强消散息肉之功。 经过3个疗程,每个疗程28天的系统治疗,林某右上腹隐痛、胀满等症状基本消失,口苦、咽干症状明显改善,食欲恢复,大便正常。复查B超显示,胆囊息肉明显缩小,最大者缩小至0.3cm×0.2cm。之后继续服用中药巩固治疗1个疗程,停药半年后随访,林某身体状况良好,胆囊息肉未再增大,也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 胆囊在人体中起着储存和排泄胆汁的重要作用,胆汁的正常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一旦脏腑功能失调,就容易导致胆汁代谢异常,进而引发胆囊息肉等疾病。恩师所传的这张方剂,巧妙地融合了疏肝利胆、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配合乌梅、僵蚕的精妙配伍,使肝气条达,脾气健运,痰瘀得除,息肉自然难以留存。#息肉##中医##胆囊切除##胆囊息肉##肝胆#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南京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