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稀土脱钩卡在哪?两位玩家的故事说出大实话
最近和圈里朋友聊稀土,雷倩女士的观点挺有意思——她觉得美西方快解决稀土卡脖子问题了。可主流看法大多觉得至少得三五年,也有人泼冷水说要十年二十年。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咱不妨看看两家被反复提的公司,MP和莱纳斯,他们的故事里藏着答案。
先说MP公司,七年前就开始琢磨怎么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按雷倩的说法,人家已经跨过“从0到1”的坎儿,就是成本高了点。但您知道最关键的是啥吗?人家现在采完矿、初步冶炼完,精炼环节还得往中国送。换句话说,前面两步自己走得挺溜,最后那道“点睛”的活儿,还没完全拿捏住。就像盖房子,毛坯房自己能建,但精装修还得找中国师傅——这离彻底“单干”还差着火候呢。
再看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和马来西亚合作的那个项目,最近在镝和铽两种稀土上有点突破。可您猜怎么着?技术团队和核心人才大多是从国内过去的,连马来西亚工厂的设备都是中国造的。就这么“拼”出来的成果,成品还是没达标。举个扎心例子:马来西亚产的镝纯度做到了99.999%,但军工用的得是99.9999%。就差那么一丁点儿,直接导致磁铁在高温下会退磁——您想想,车规级产品都要求那么高,军工级的标准哪能马虎?这就好比做蛋糕,糖放少了半勺,看着差不多,咬一口才知道味道差远了。
稀土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17种元素,每一种都像座山头,得一座一座啃。美西方总觉得工业基础厚,搞点技术还不容易?可现实啪啪打脸。就说超高音速导弹,伊朗、朝鲜都有了,美西方至今没整明白——技术积累哪能靠“砸钱”速成?就像学书法,临帖三年未必能写好一个“永”字,更别说自成一派了。
这些年国内稀土产业为啥能占优势?不是靠运气,是从采矿到精炼,从分离到应用,每个环节都踩实了步子。就像熬老汤,火候到了,香味才出来。美西方现在想绕开我们,相当于重新支起一口锅,可火候、配方、经验都得从头攒——这哪是三五年能完成的?
所以啊,雷倩说的“快解决”可能是个理想状态,但实际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毕竟,17座山头,哪能说翻过去就翻过去?
资料参考:行业公开报道、企业官网信息披露
南京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