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和释永信,同踩中原土地,一个卖菜卖成“神仙”,一个念经念出争议。一个把员工当亲人,一个被骂“商业化过头”;一个赚了钱使劲分,一个寺庙财报比上市公司还详细。俩河南“顶流”,为啥活成了反义词?
一、挣钱的姿势:一个往死里少赚,一个被骂“太会赚”
于东来这哥们儿,开超市的路子野得很。别家超市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八瓣赚,他倒好,规定“毛利率不能超过13%”,超过了就得给顾客退钱。就这还不算,员工工资直接怼到行业天花板,许昌那地方,胖东来员工月薪万把块,比当地公务员还高。
他自己呢?穿个大裤衩子在超市里溜达,顾客有啥不满意,他比谁都急。有回顾客买的西瓜不甜,他直接让员工抱个新的,还得再加个道歉的小礼物。网友都说:“胖东来不是在做生意,是在当活菩萨。”
再看释永信,少林寺被他整得那叫一个“与时俱进”。开公司、搞电商、卖文创,连少林功夫都做成了IP产业链。前些年少林寺商标被抢注,他带着团队全国各地打官司,硬生生把“少林”俩字护成了金字招牌。
但骂声也跟着来:“出家人不搞修行,整天琢磨赚钱?”有人翻出少林寺的“财报”,光是门票收入一年就好几个亿,还有武术学校、素食品牌,这商业版图,比不少上市公司都瓷实。
二、对“钱”的态度:一个怕员工赚太少,一个怕寺庙钱不够?
于东来最邪乎的是“分钱”。每年赚的钱,大头不是揣自己腰包,而是给员工发福利、涨工资。他说过:“钱这东西,够花就行,多了是累赘。”员工结婚,公司送套房;生病住院,医药费全报;就连父母养老,胖东来都给兜底。
有次胖东来闭店装修,员工带薪休假,工资一分不少,还额外发了“陪伴家人基金”。这操作,让多少老板脸红?
释永信这边,争议点就在“钱花哪儿了”。少林寺修佛像、建学堂确实花钱,但架不住传言多。有人说他开豪车、用名牌,虽然少林寺多次辟谣,但“商业化”的标签撕不掉。
最逗的是,有回少林寺搞“禅修体验营”,报名费好几千,网友炸了:“以前高僧讲经免费,现在听句阿弥陀佛都得掏钱?”
三、老百姓的评价:一个被捧成“当代焦裕禄”,一个成了“争议制造机”
许昌人对胖东来,那是真爱。超市停电,顾客宁愿站着等也不去别家;有外地人专门坐高铁去胖东来打卡,就为了体验一把“被当上帝的感觉”。于东来本人,走在街上有人给他递烟,大爷大妈拉着他唠家常,跟街坊邻居没啥两样。
他搞的“不满意就退货”,不管买了多久,哪怕你吃了一半,说不好吃就能退。有回一个老太太拿着吃剩的半个西瓜去退,员工二话不说给退了全款,还送了瓶饮料。这事儿传出去,网友直呼“活久见”。
释永信就没这么顺了。喜欢他的人说,他让少林寺走出了国门,把传统文化做成了世界级IP,是“少林的功臣”;骂他的人觉得,寺庙就该清灯古佛,搞这么多商业勾当,丢了出家人的本分。
前两年他去国外参加活动,穿的僧袍上有个名牌logo,照片一出来就被骂“太世俗”。其实懂行的人说,那是国外品牌赞助的定制款,但架不住网友不买账:“出家人穿这玩意儿,像话吗?”
四、说到底:都是河南人的“轴”,但轴的方向完全反了
于东来的轴,是“一根筋对人好”。他说自己文化不高,就认一个理:“做生意先做人,人做好了,钱自然来。”他把超市开成了“良心铺子”,老百姓自然愿意用脚投票。
释永信的轴,是“一根筋搞传承”。他觉得少林寺光靠香火钱活不下去,得跟上时代:“寺庙要生存,文化要传承,没钱啥也干不成。”他带着少林寺闯市场,其实是想让这千年古刹在新时代活下去。
俩河南人,都在自己的道上走到了极致。一个把“商”做成了“善”,一个把“佛”做成了“业”。你说谁对谁错?可能就像河南的胡辣汤,有人爱它的浓郁,有人嫌它的厚重,但这就是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故事。
(注:文中观点仅为平民视角闲聊,不代表任何权威评价,欢迎评论区吵吵)
南京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