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胡鑫
编辑 | 袁月
7月22日世界脑健康日到来之际,7月20日以“科技创新助力精准脑健康管理”为主题的2025年脑健康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大会由国家卫健委指导,中华医学会、中国脑健康行动专家委员会、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率先勾勒出国家脑健康战略的核心框架。他宣布依托《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和《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构建覆盖"孕婴-青少年-老年"全生命周期的脑健康防护网。这项战略包含三大攻坚方向:建立全国脑健康监测云平台,动态追踪脑疾病流行趋势;制定首套脑健康诊疗国家标准,涵盖认知障碍等12类疾病临床路径;开发AI赋能的城乡同质化管理体系,通过远程监测与风险预测算法弥合医疗资源鸿沟。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脑健康管理正式从"疾病治疗"向"源头防控"转型。
展开剩余81%承接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首都医科大学王拥军教授揭示了脑健康与经济安全的深层关联。基于达沃斯论坛和麦肯锡最新研究数据,他发出警示:我国脑部疾病年发病率正以7.2%的速度攀升,预计到2035年将导致劳动力市场损失2300万有效劳动人口。在《从脑健康到脑经济》的深度分析中,王拥军首次提出"脑资本折损模型":卒中患者康复后认知功能平均下降37%,老年痴呆症患者创新思维能力衰减达63%。"当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脑资本持续流失,经济停滞将成为必然。"他呼吁将脑健康投入纳入GDP考核体系,构建"认知能力保护-脑技能强化-创新资本储备"的经济防护链。
这种防诊治融合的理念,正在全球实验室转化为技术突破。英国Edward Bullmore教授通过十万级精神分裂症基因图谱,首次定位前额叶-边缘系统神经枢纽的GWAS风险位点。"这些基因簇控制着脑网络拓扑结构,其异常表达导致神经信号传导效率下降42%。"他在连接组学报告中宣布启动全球脑网络发育计划,将整合50万例MRI与基因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与此同时,法国Jacques Touchon教授带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革命:光生物调控技术(RGn53装置)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三重功效——使β淀粉样蛋白沉积减少68%,海马区神经元再生率提升55%,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至健康水平的89%。"这不仅是靶向治疗突破,更证实肠脑轴可成为干预新靶点。"
面对国际科研竞速,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直指我国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的瓶颈。他在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报告中披露一组对比数据:美国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数量是中国的4.3倍,多中心研究占比达76%,而我国仍以单点研究为主(占比91%)。"当马斯克的Neuralink已实现1024通道电极商业化时,我们仍在攻关256通道生物相容性材料。"赵继宗宣布启动"脑机接口攀登计划",将在天坛医院建立跨学科实验室,融合神经外科、纳米材料与人工智能团队,重点突破高通量信号解码算法和植入体长期稳定性难题。
技术攻坚需匹配普惠化落地。英国Salman Rawaf教授在健康老龄化报告中揭示关键窗口期:孕期至3岁的营养干预可降低40%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但全球仅23%国家将其纳入基础医疗。这一结论推动大会发布核心行动计划——构建"全周期脑健康防护网":
1、“一小一老”全生命周期脑健康中国儿童脑健康中心建设联盟&阿尔茨海默病精准防诊治联盟颁证仪式
2、发布2025年度脑健康青年基金-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基金获得者
3、国家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系统启动
4、脑健康成果发布:Brain Care Score中文版上线
5、2025世界脑健康日百家医疗机构脑健康科普义诊活动启动
6、时代悲鸿健康公益基金捐赠支持脑健康行动
7、《Brain Health》国际期刊创刊启动
2025脑健康大会不仅勾勒出“从胎儿到老年”的全周期防护蓝图,更以AI赋能、脑机接口等硬核科技为引擎,推动中国脑健康事业从“疾病治疗”向“源头防控”的战略转型。当科技创新与政策护航深度交织,中国正为“人人享有脑健康”的全球愿景注入强大动能。
发布于:北京市南京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