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偷袭炊事班,副班长一人歼敌40多个,许世友亲自看望
1979年,在针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涌现出了众多英勇无畏的战斗英雄。
在这场激战中,一位副班长坚守在炊事班的阵地,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凭借一己之力,成功抵御了敌人多轮猛烈的攻势,击退了四十余名敌兵!
战后,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登门探望,向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位英雄是谁?他如何做到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事渐入尾声,广东43军128师383团接到了一项至关重要的指令:即刻全面撤军。
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便是7连承担起掩护任务,誓死捍卫612高地。
这,是一道关乎大部队安危的坚实屏障,一旦守卫得力,便能确保全军无恙;然而,若不幸失守,其后果将难以预料,恐怕难以承受。
当日的清晨,连队整装待发,黄吴荣所在的第七班正忙碌于对武器装备进行细致的检查。
团长挺立地图之前,手指那片标注着红色的高地,语气坚定地说:“此地非轻易可弃之阵地,尔等务必为战友们争取数小时,哪怕仅是片刻时光!”
612高地,这片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地,虽坐拥优越的地理位置,却不可避免地要直面敌人最为猛烈的火力倾泻。
抵达阵地后,黄吴荣抬头凝视着那座高地,心头不禁涌起一丝沉重。此处几乎是一片裸露的山体,树木稀疏,土壤松散,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其优势在于火力能够俯瞰敌阵进行射击,然而劣势亦是致命的——缺乏掩蔽,一旦被敌方锁定,便如同置于枪口下的活靶子。
连长与指导员迅速展开兵力部署,形成两路并行,正面防御由战斗班坚守,旨在抵御敌人直接的猛烈攻势;而背面的守卫则委托给装备简陋的炊事班,他们负责辅助警戒,以防敌人迂回袭击。
黄吴荣及其所隶属的7班被部署于至关重要的西南方位,该地既为高地斜坡延伸之处,亦为敌人实施迂回作战的高概率路线之一。
午后的阳光下,战事骤然爆发,越军发起首轮攻势,来得异常迅猛。战士们迅速蹲低身姿,借助战壕的掩护,猛烈回击。
黄吴荣伏身于战壕的边缘,手中的自动步枪不曾片刻停歇,他的目光紧锁敌方阵线,每一次扣动扳机的精准射击,都无情地夺去了敌军的生命。
在首轮进攻受挫之后,敌军迅速组织了第二轮的猛攻,此番他们集结了更为庞大的兵力。
轰鸣声中,那名机枪手不幸中弹,身体栽倒于泥泞之地,手中的机枪随之翻滚于泥土。连长怒斥一声,即刻召来卫生员紧急救治。
身边的士兵几乎无暇为战友悲戚,他们肩负的使命是不断扣动扳机,持续以火力阻截前来的敌军。
夜幕降临,敌军攻势未曾稍歇,第三波猛烈的冲击波再次涌动。
此次,他们采取了更为狡猾的策略,将队伍分散成数个小组,企图从高地的各个方位同步展开渗透行动。
高地上的守军数量日益减少,战壕中每处仅剩下寥寥数人坚守。
他们未及更换弹匣,便将剩余的子弹一扫而空,随之挥舞刺刀、投掷手雷、挥舞铁锹,与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黄吴荣此刻的掌心已被枪托磨得血肉模糊,然而他紧咬着牙关,坚韧不屈。同样的,在场所有人亦无一人退缩,更无一人胆怯。
炊事阵地
尽管612高地的前沿阵地暂时抵挡住了敌人的猛烈进攻,但随后,一阵密集且急促的枪声,如同利刃一般,从高地后方猛然撕裂而出。
那是一条常被遗忘的防区,由炊事班与数名战士临时代为守卫。
他们原本的职责是协助警戒,而非直面敌锋,然而此刻,枪声密集如织,显然那处战局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连长神色突变,骤然转过身去,声色俱厉地喝道:“三排!立刻前往支援炊事班!”
话音未落,身旁的三排长便纵身跃起,黄吴荣紧随其后,同时,一名机枪手也紧随二人,他们沿着被战火蹂躏的沟壑,迅速赶往后山阵地。
在行进途中,敌军的炮火猛然笼罩了他们的行进轨迹,一枚炮弹于脚下炸裂,待浓烟散尽,唯独黄吴荣孤身一人屹立在那片废墟之上。
三排长与机枪手并肩倒地,面容上犹存着战斗的坚定,然而眼中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无暇沉溺于悲痛,战事依旧激烈,黄吴荣迅速站起,接过倒地战友手中的机枪及弹匣,将弹链负于身后,再将一颗颗手榴弹一一藏入胸膛。
此刻,他已非彼时某个班级的副班长,而是炊事阵地中那最后一抹希望的坚守者。
行进至阵地边缘,黄吴荣敏捷地沿着斜坡迅速匍匐前进,隐蔽于一丛灌木之中。他屏息凝神,透过枝叶交织的缝隙,密切注视着敌军的动向。只见一小队越军正以扇形阵势向战壕中央逐步合围。
他敏锐地捕捉到敌人交叉点即将汇聚的瞬间,迅速起身,将机枪稳稳地架设在岩石之上,随即扣动扳机,猛烈开火!
刹那间,六七名敌兵应声倒地,余下的敌军惊恐万状,四处逃窜。黄吴荣并未因此罢手,反而敏捷地调整了位置,再次锁定试图支援的敌人,并连续开火。
越军误以为我军已大规模增援,顿时心惊胆战,慌乱中不顾一切地逃回山脚。
在炊事阵地的战士们终于得到片刻的休息之际,黄吴荣却未曾稍作歇息。他一边分发着带来的枪械与弹药,一边将过剩的手榴弹塞入战友们的手中。
继而,他亲自部署防御,以粗陋的沙袋及废弃的木材修复掩体,并对阵地周边的射界进行了重新划分。
不出所料,敌人的第二波攻势迅速卷土重来。此番,他们改以十人一组的形式,不再盲目冲锋,而是精心策划,试图悄无声息地接近并实施包抄。
黄吴荣早已料到这一举动,他隐蔽于阵地的侧翼,以战术手势指引战士们退入内壕,而他自己则悄无声息地匍匐前进,直至斜坡的隐蔽角落。
他紧握着手榴弹,轻轻拔去引信,随后不慌不忙地开始倒数。待敌人逼近至仅余十米之遥,手榴弹便在他们的脚下轰然炸响。
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三人瞬间命丧黄泉,众多人亦身受重伤,倒卧在地。紧接着,他接连掷出三颗炸弹,炸裂出一片焦土,同时也引发了敌军此起彼伏的惨叫。
在激战中,冲击波猛烈地震击着他的耳膜,发出嗡嗡的响声,双手因不断拉动弓弦而布满了伤痕,然而他未曾退后一步。
每逢敌军迫近,他总能巧妙地转守为攻;每当战友们陷入慌乱,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稳住战局节奏。
激战持续至深夜,敌军转而采取迂回战术,意图对我军形成合围。黄吴荣洞察敌军企图,毅然决然提议由指导员带领伤员进行突围,而他自己则选择留下来殿后。
“你们先行离去,我自留在此!”话音刚落,他便迅速转身,将所有弹药汇集一处,又巧妙地将十几颗手榴弹以铁丝串联,埋设于要道之中;此外,他还对机枪的火力点进行了重新布置,确保形成严密的交叉封锁网。
一次次死守
敌军迅速发起了新一轮的猛攻,战友们肩负着伤员,悄无声息地撤出战场。黄吴荣回到机枪阵地,熟练地将弹链挂好,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平复心情。
紧随其后,他迅速拉动枪栓,子弹如泉涌般喷薄而出,火光划破夜空。敌人惊慌失措,纷纷后退,却不料触碰到了他精心布设的手榴弹连环。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浓烟翻滚升腾,惨叫声此起彼伏,充斥着整个战场。
那一晚,黄吴荣坚守在最前沿的阵地上,他不停地变换射击位置,频繁转移火力点,并持续使用手榴弹击退逼近之敌。
黎明时分,炊事班的营地前已是一片焦灼的土地,然而敌人并
未放弃,在曙光微现之时,误以为我军已全军覆没,便利用清晨的蒙蒙雾气,再次发起了一场试探性的攻势。
他们未料阵地上尚有他人。
彼刻,黄吴荣的弹药存量已所剩无几,他仅剩下了一把
步枪、一挺机枪、一捆简易手榴弹,以及几颗临时改装而成的“地雷”。
他疲惫不堪,几乎筋疲力尽,却毅然拧开了手榴弹的盖子,随后巧妙地将引信通过通信线串联成一条线,再将它巧妙地埋设在多条他精心判断出的敌人可能行进的路径之中。
每一缕线都潜藏杀机,一旦误触,便将命丧黄泉。
完成所有布置后,他寻得一处弹坑藏身,静默以待。直至敌方士兵的皮靴踏响地雷,方才将那原本沉寂的战场唤醒。
黄吴荣在混乱之中挺身而出,端起机枪猛烈开火。他深知弹药有限,每一颗子弹都至关重要,必须准确命中目标。因此,他瞄准精准,射击果断,每一声枪响都仿佛是对逝去战友的无声控诉,彰显着复仇的怒火。
在这场激战之中,黄吴荣并非单纯为了保卫阵地,实则意在制造假象,令敌方误以为还有整整一连连的士兵在顽强坚守,进而不敢轻易对已经撤离的战友们发动追击。
他并非身处战场之上,而是在上演一场孤胆英雄的戏码,一个精心编织的骗局。令人惊异的是,敌人竟深信不疑。
在屡次挫败敌军之后,黄吴荣深知自己已圆满完成了任务。然而,他的体力早已耗尽,右腿在夜间的一次爆炸中,被弹片划出一条长长的伤口。
他忍受着剧烈的痛苦,仅以粗布草率裹束伤口,又毅然扛起了自己的武器,一瘸一拐地向北方的撤退路上艰难前行。
这段路从炊事阵地延伸至后方部队驻地,绵延十几公里的山间小径,蜿蜒穿行于密林、缓坡以及废弃的村庄之间。
身处无地图之境,他倚赖着战前所铭记的撤退路径,以及战士们惯常遵循的行进路线。
行进途中,水源与粮食皆告匮乏,他多次以衣袖捕捉晨露以润泽喉咙,亦多次因失血过多而陷入昏迷,却顽强地凭借意志力重拾清醒。
当他步履蹒跚,身躯染满血迹,终于抵达我军阵地时,负责警戒的哨兵起初几乎未能辨认出这位满脸尘埃、浑身血痕的“野人”。
直至黄吴荣费力地扬起右手,行了一个虽歪斜却分外规范的军礼,那瞬间,阵地上所有战士的目光均为之凝固。
“黄吴荣归来!”一声呼喊划破天际,有人奔跑着去通报连长,那个曾以为他英勇牺牲的连队,此刻也瞬间化作泪水的海洋。
他即刻被紧急转送到野战医院,经医生细致检查,发现他除了腿部受伤外,身上还遭受了两处弹片击中及多处皮肤灼伤。其中一处严重烧伤位于腹部附近,若非及时救治,恐怕连生命都将岌岌可危。
在手术室内,医生为他进行伤口清理与缝合,这一过程耗时整整九个多小时。
包扎作业完成之际,护士惊讶地发现,他的衣衫几乎已被鲜血浸透,那斑斑血迹中,既有他自己的,也有敌人的,更有同袍的。
数日之后,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莅临医院,亲自进行了探望。
许司令立于病榻之侧,凝视着那位面色略显苍白却眼神坚毅的年轻战士,郑重地行了一礼。
黄吴荣奋力起身,右手缠着绷带,向他敬了一个军礼,面色苍白如纸,但眼中却迸发出犹如烈火般炽热的目光。
在战后的荣誉评定中,他荣获“战斗英雄”的崇高称号,同时荣记一等功勋。
其辉煌战功被广泛公之于众,令全军同仇敌忾。这位平凡的副班长,凭借卓越的战术素养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数小时之内,独自击溃敌军四十余众,出色地完成了掩护战友撤退的任务,独自闯出重围,奇迹般地重返队伍。
战争,从来不是银幕上英雄主义的化身,然而黄吴荣凭借一次无声却震撼人心的阻击,深刻地诠释了何谓真正的中国军人。
他未曾流露出一丝豪言壮语,对自己的伤痛也未曾多加一词。
他仅凭一把冲锋枪、一串手榴弹以及满身伤痕,捍卫了阵地,守护了战友的生命,更坚守了一位军人的信念与荣光。
南京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